这是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有趣在混沌中存在。——王小波

王小波写过一篇同名文章,谈论了那些在文学上影响过他的人。我虽然还没到回首人生的时候(还是已经到了?…),但为了给偶像打广告,也还是决定说上那么几句。

我的知识可以大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数理化,兴趣源于初二时偶然读到的相对论科普,应该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中的某一本。对一个上初中的小p孩来说,这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几年我把能找到的第一推动系列都读了一遍。大部分当然看不懂,但能勉强理解的一小部分已经足以让我跟小伙伴们吹嘘半天了。我还记得在读《皇帝新脑》时读到康托的对角线删除法,那可能是我第一次遇上一个我能看懂但完全不明白他怎么想到的证明,仿佛天上掉下来的一般,深深地震撼了我。那阵子我逮着机会就会问那些对数学也比较感兴趣的朋友:“你觉得自然数多还是有理数多?”

“有理数多。”

“不对,一样多。那有理数多还是实数多?”

“一样多。”

“不对,实数多。”

“……”

总之,那确实是一段快乐的时光……之后和别人大概也没什么两样,就是按部就班地从微积分一路学下去,毕竟数学技巧是这些学科的基本门槛。高考报志愿我也就直接填了数理化,生物我都看不上,那时候的我非常同意霍金的一句话,他上大学时父亲希望他去学医,但他也不喜欢生物学,觉得那个学科不够抽象,“过于叙述性并且不够基础。”这种看法现在看来当然很幼稚,但其实也保护了我,那时候的我还没有摸到进化论这条线索,所以按卢瑟福的分法,生物学对我来说就像集邮一样混乱难解,假如冒然闯进去,我也许就一头栽进经典里再也出不来了。就像杜布赞斯基所说的,"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我最终摸到这条线索已经是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了,而这都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我的偶像——辉格

因为高中时已经自学完了大部分本科化学,我的大学基本都宅在宿舍睡觉上网,那时候我其实处于一种对”理解“极度渴求的状态——到底该怎么看这世界才能有点深入的理解?有一两年我几乎每天都会把网上能找到的时评全读一遍(联合早报、凤凰、星岛环球网……),一开始还有点收获,但渐渐地觉得这些时评家也就是些车轱辘话反复说,对这世界的理解似乎还是差了那么一层。但混的久了信息毕竟广了一些,知道了牛博网,却一直没上去,直到某天又闲得无聊,于是在浏览器里敲下了“牛博”……又一次,新世界的大门在我面前徐徐打开,那里的每个博客我都喜欢的不行,连那些摄影博客我都看得津津有味(我一直都是个对艺术基本无感的人)。我兴奋地一个个博客读过去,完全停不下来,然后我看到一个博客,名字叫,唔,辉格。当时的情景大概是这样的:辉格?这词听着怪怪的,好像有什么深意,搜了一下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党,看了半天维基也还是不明觉厉,牛博上其他奇奇怪怪的名字也很多,但我至少都能get到点,而这个博客却从名字开始就给我一种怪怪的感觉。点进去看发现和其他牛博博客不一样,我居然基本都看不懂。我看不懂的东西很多,高深的数学我知道自己看不懂,但全是大白话好像在说着什么我却看不懂还是第一次,而且这个在牛博首页上,应该是很牛逼的啊,但为啥我都看不懂呢?不甘心的我不断地挖掘,然后就看到了辉格关于乳房起源的文章,那时的我依然还没摸到进化论,但却对自己的科学素养颇有自信,看了之后完全不得要领,觉得这不就是个民科吗,老罗这么牛逼怎么会请个这样的人来?但那时我还处于被牛博震慑住的状态,所以满腹狐疑地暂时保留了态度。

之后的时光就在每天刷着牛博中度过,大概半年到一年后吧,我的兴趣渐渐从时政类博客(又读腻了)转到了经济学类(现在的铅笔经济学社),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奥派,自由市场的思想给了我巨大的快感,很多事情终于都清晰了起来,然后可能又是半年到一年,经济学类我也读腻了,国奥们翻来覆去就是那些东西,然后某天百无聊赖的我又在牛博首页上点来点去,我又点进了辉格的博客……诶,这些经济学的文章我居然可以看懂了,我去,怎么这么深刻,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比铅笔社更进一层的那种文章吗?再看一篇,怎么还是那么有道理,再下一篇……很快我就明白辉格为什么会在牛博首页了,并且成了他的粉丝,但他的许多文章我还是只能囫囵吞枣,在之后反复阅读理解他博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他把我带入了经济学、心理学、进化论、法理学、人类学、科学哲学……的领域,而这些就是我知识体系中的第二部分。与数理化不同,它们的门槛不是数学,而是品味。这里许多学科的共识程度不高,学派林立,假如你走错路那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研究哲学的人一上来选择了新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学习的早期能有高手指点方向就非常重要。在那之前我都没能摸到方向,幸好我品味尚可,所以对它们就没有产生多大的兴趣,而这一次,我终于摸到了线索,开始明白诸如生物学这些学科也可以那么的有道理。之后就是数年的阅读了,有了线索之后阅读思考都轻松愉快了许多,我也一步步变成了今天这样……

但是辉格的名气显然不大,对于第一次知道他的人,很自然地会问,他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你在网上搜的话也会发现评价两级化,有人不屑一顾,觉得他民科(跟当年的我一样),这自然会加深你的疑虑。对此我打算举几个例子,国内的知识分子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人文社科类和科学青年。在人文公知里,老罗应该算很有名望了(至少在他做手机前……),他显然并不欣赏辉格,最后还把辉格从牛博赶走了(于是辉格创立了独立博客海德沙龙),在说明文章里他说辉格本来就是朋友推荐才请来的,他算不上喜欢(大意如此,牛博已逝,这篇文章我没能找到备份)。但他非常推崇黄章晋,在某次演讲中甚至说过黄章晋是当代的胡适,你们之所以不知道他只是因为他还没死(具体是哪个演讲我也忘了,欢迎提供链接)。可是黄章晋却是辉格的多年粉丝,这几年辉格能多少有了那么点名气与教官和他大象公会不遗余力推广的。科学青年方面看不起辉格的就更多了,一个个都觉得他民科,但他们基本上都很钦佩果壳主编 Ent,可假如你长期关注 Ent 的话,你就会知道他对辉格是非常尊重的(这毫不丢人,我也是这样的)。这种偶像的偶像我却觉得傻逼的现象并不常见,也说明了许多东西,有些人确实是你越牛逼你才会觉得他越牛逼的。

在我们这些铁杆粉丝看来,辉格是中文世界罕见的高峰,他是足以和世界一流思想家坐下来谈论问题的人,而且虽然并非本意,他精准的文字也为现代汉语这门已经有点脱节于现代文明的语言带来了新的可能。辉格之前写过,今年刚又出了一本,这次在老粉的安排下,还出了个爱的供养版,让我们这些多年受益于辉总的人有了个打钱的借口和机会。我写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自带干粮来推荐大家购买的,不过我得提醒一句,阅读这样一个人是有风险的,这些年我越来越难以与没有熟读海德三百篇的人交流了,毕竟,当你看着一个人自信满满地犯着你五六年前就想明白的错误时,你还能有多少交流的欲望?为此某些可能深有同感的粉丝做了个海德刷机图,帮助人们降低入门难度。不过图片点击起来不是很方便,所以我这里重制了一下

最后,看在我都做到这样的份上,下次见面要是还是没啥话说就别再怪我了吧。。